樗蒲
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甘肅嘉峪關魏晉七號墓彩繪磚,圖上人物可能是在投擲樗蒲的擲具[1]

樗蒲拼音chūpú注音ㄕㄨ ㄆㄨˊ),或寫作樗博樗蒱摴蒲摴博摴蒱,是中國古代東漢唐朝間流行的遊戲。起初的玩法是玩家投出五枚雙面擲具,即五木,根據正反面的結果行棋。後來簡化為去掉棋盤、棋子,直接比較投子的結果,又稱擲盧呼盧。在中國棋類遊戲史上,樗蒲是從六博發展至投骰這一過程中的關鍵環節。

歷史[編輯]

樗蒲由六博變化發展而來,屬於骰棋戲,包含擲采和行棋兩部分。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[a],見載於馬援《樗蒲賦》[b]繁欽《威儀箴》,及曹操高陵出土石牌。有說法稱樗蒲是老子所發明,實屬附會。[4][5][6]

魏晉南北朝時期,樗蒲十分興盛,如司馬炎王敦等人都玩過此種骰棋戲。尤其流行的是一種簡化的玩法,無需行棋,只比較擲采的高下,全憑運氣,劉裕劉毅等都對此極為熱衷。樗蒲常常結合賭博,賭注甚至可以達到「一擲百萬」之多。賭風之盛引起一些人的反感,如庾翼陶侃等都曾下令禁止樗蒲。時人還普遍相信「樗蒲有神」,如慕容寶曾連續三次擲出概率只有1/32的「盧」采,以此為吉兆,勸說父親慕容垂王思政為展示對宇文泰的忠誠,竟拿自身性命向樗蒲發誓,結果一擲得「盧」。

唐朝時,樗蒲仍然流行,還出現了一部專門介紹樗蒲玩法的著作——《五木經》。流行數百年後,樗蒲逐漸衰落,至宋朝時基本廢絕,幾乎無人了解其玩法,以至於程大昌演繁露》中的相關說法包含大量錯誤。[7]

玩法[編輯]

唐朝李翱所作《五木經》中詳細記錄了唐朝樗蒲的玩法。李肇唐國史補》中的記載與之大同小異。

博具[編輯]

樗蒲擲具(五木)黑白兩面示意圖

樗蒲所需的博具包括馬、木、矢。馬即棋子,每方四枚(一說六枚)。木即擲具,總共五枚,用木材或動物牙、角製作,呈梭形,各有黑白兩面,其中兩枚白面有雉、黑面有牛。矢即小石子,共一百二十粒(一說三百六十粒)。[8][9]

擲采[編輯]

擲出五木後所得到的花色稱為「采」或「齒」,據此可以行棋。齒采有10種,其中4種稱為「王采」(或稱「貴采」),其餘的稱為「甿采」(或稱「雜采」)。或說後來又增加「進九」、「退六」兩種齒采,但具體形式不明。[8][9]

采名 說明 圖例 采數 概率[c] 類別
[d] 全黑 16 1/32 王采
(貴采)
全白 8 1/32
兩雉、三黑 14 1/32

(牛)
兩牛、三白 10 1/32
一牛、四白 12 2/32 甿采[e]
(雜采)
一雉、四黑 11 2/32
兩雉、兩白、一黑 5 3/32
禿 兩牛、兩黑、一白 4 3/32

(橛、犍)
三白、二黑 3 9/32
𢳚
(梟)
三黑、二白 2 9/32

行棋[編輯]

樗蒲棋局示意圖。紅色為行棋方向,土色為關,灰色為坑

將一百二十粒矢逐一排開,矢與矢之間的空隙為棋位。在第四十粒和第八十粒矢後,各設一道「關」。關前及關後的一個棋位為「坑」。[8]

玩家輪流投擲五木,根據采數選擇本方的任意一馬向前移動。若擲出王采,則獎勵多擲一次。若走到他人的馬所在的棋位上,則將其打回起點,亦獎勵多擲一次(一說只有擲出王采才能打馬)。越過第一道關後,本方走到同一棋位的馬可以疊在一起,之後一同移動。必須擲出王采,才能讓馬越過關。如果馬落入坑裏,同樣必須擲出王采,才能將其移動出坑。首先將全部馬移動到終點的一方獲勝。[8][9]

影響[編輯]

張萱《搗練圖》局部。最右女子身着樗蒲紋高腰裙

樗蒲的玩法對後世中國的許多骰棋戲產生影響,如雙陸打馬等。[11][7][12]樗蒲的擲采部分從棋局遊戲中獨立出來,開後世除紅博餅骰戲之先河。[13][14][15]直到樗蒲廢除之後,「樗蒲」及「呼盧喝雉」等說法仍然保留在漢語語彙中,用來泛指賭博[10]

東亞文化圈,有不少遊戲以「樗蒲」為名。在日本,以「樗蒲」命名的至少有一種骰棋戲、一種牌戲[16]一種骰戲日語チョボイチ朝鮮半島的「樗蒲戲」(저포희)部分規則與中國古代樗蒲接近,如使用五枚雙面擲具,擲具上寫有「雉」、「犢」等字,擲出「盧」、「雉」、「犢」、「白」分別走16、14、10、8步,另一些規則與柶戲接近,如使用方形棋盤,棋子的前進路徑可以是縱橫或斜向。[17][18]

除遊戲外,樗蒲的影響也涉及其他文化領域。一些傳說和小說利用樗蒲安排情節,如爛柯故事的一個版本就是看人玩樗蒲,見載於劉宋劉敬叔異苑》;朝鮮小說《萬福寺樗蒲記》中,主人公用樗蒲跟佛賭鬥。絲織品中帶有梭形圖案的產品稱為樗蒲綾或樗蒲錦。

註釋[編輯]

  1. ^ 西京雜記》提到西漢京兆有一位古生,擅長玩樗蒲。[2]一般認為《西京雜記》託名西漢劉歆,實際為晉朝葛洪所編纂。[3]
  2. ^ 史良昭懷疑馬援《樗蒲賦》為魏晉人偽托。[4]
  3. ^ 此處假設投出黑面和白面均為二分之一。若五木並非兩面平整,而是一面平整、一面隆起,類似筊杯柶戲擲具,則概率未必是二分之一。
  4. ^ 「盧」在古漢語中指黑色。[10]
  5. ^ 「甿」在古漢語中指平民。[10]

信息來源[編輯]

參考文獻[編輯]

古代
  • 馬融. 樗蒲賦. 昔有玄通先生,遊於京都,道德既備,好此樗蒲,伯陽入戎,以斯消憂。枰則素㫋紫罽,出乎西鄰,緣以繢繡,紩以綺文。杯則搖木之幹,出自崑山。矢則藍田之石,卞和所工,含精玉潤,不細不洪。馬則玄犀象牙,是磋是礲。杯為上將,木為軍副,齒為號令,馬為翼距,籌為策動,矢法卒數。於是芬葩貴戚,公侯之儔,坐華榱之高殿,臨激水之清流,排五木,散九齒,勒良馬,取道里。是以戰無常勝,時有逼遂,臨敵攘圍,事在將帥,見利電發,紛綸滂沸,精誠一叫,十盧九雉,磊落踸踔,並來猥至,先名所射,應聲粉潰,勝貴歡悅,負者沉悴。 
  • 李翱. 五木經. 元革 (註). 樗蒲,五木,玄白判。樗蒲,古戱。其投有五,故自呼為五木。以木為之,因謂之木。今則以牙、角、尚節也。判,半也。合其五投,並上玄、下白,故曰玄白判。厥二作雉,雉,鳥也。取二投,於白上刻為鳥。背雉作牛。其刻其鳥二投,背上並刻牛,故曰背也。以雉犢為彩者,謂其悍戾,逢敵必鬪,以求勝也。雖矢馬關,亦皆角遂,防遏之義也。王采四:盧、白、雉、牛。王,貴也。甿采六:開、塞、塔、禿、撅、𢳚。甿,賤也。其采義未詳。全為王,駁為甿。全謂其不雜也。皆玄曰盧,厥筴十六。盧,黑白色也。《書》曰:玈弓玈矢。謂所投盡黑也。十六筴者,行馬時便以此數矢而隔之。他筴倣此。皆白曰白,厥筴八。雉二、玄三曰雉,厥筴十四。牛二、白三曰犢,厥筴十。雉一、牛一、白三曰開,厥筴十二。雉如開如開,各一、厥餘皆玄曰塞,厥筴十一。雉白各二、玄一曰塔,厥筴五。牛玄各二、白一曰禿,厥筴四。白三、玄二曰撅,厥筴三。白二、玄三曰𢳚,厥筴二。矢百有二十,設關二,間矢為三。間,別也。刻木為關,彫餙之。每聚四十矢。馬筴二十,厥色五。大率戱時不過五人。五色者,各辨其所執法也。凢擊馬及王采,皆又投。擊馬,謂打敵人子也。打子得雋,王采自專,故皆許重擲。王采累得累擲之,變則止。馬出初關,疊行。謂逢可以疊馬,即許疊也。如不要疊,亦得重。馬被打着尤苦。非王采不出關,不越坑。馬出關,亦自專之義也。名為落坑,義在難出,故用王采能出也。入坑有謫。其所罰,隨所約,並輸合坐。行不擇筴馬。一矢為坑。謂矢行致馬落坑也。亦有馬皆不可均融,數奇而入坑者。所賭隨臨時所約。劉毅家無擔石儲而一擲百萬也。 
  • 李肇. 唐國史補·卷下. 洛陽令崔師本,又好為古之摴蒱。其法:三分其子,三百六十,限以二關,人執六馬,其骰五枚,分上為黑,下為白。黑者刻二為犢,白者刻二為雉。擲之全黑者為盧,其采十六;二雉三黑為雉,其采十四;二犢三白為犢,其采十;全白為白,其采八。四者貴採也。開為十二,塞為十一,塔為五,禿為四,撅為三,梟為二。六者雜采也。貴採得連擲,得打馬,得過關,餘采則否。新加進九、退六兩采。 
  • 太平御覽·工藝部十一·樗蒱. 
  • 藝文類聚·卷七十四·樗蒲. 
  • 记纂渊海·卷八十八·摴蒱. 
現代